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五一”假期过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镇杨柳小学非毕业年级的学生们正式开学复课。5月12日,重新回到学校的杨柳小学五年级1班的曾以川,和湖南、安徽、广西、四川、河南、甘肃、陕西、云南、江西、山西等十多个省份的50多所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一起,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走”出课堂、“走”出乡村,在“带乡村孩子打卡丝绸之路”直播公益课的带领下, 通过一件件“丝绸之路”主题的文物,领略古代东西方文化和商贸交流背后中华文明的多元和包容。
图注:刘丞老师给乡村孩子讲课
横跨欧亚的陆地丝绸之路和连接亚非的海上丝绸之路,绵亘几万里,延续数千年,积淀形成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丝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作为“带乡村孩子打卡丝绸之路”直播公益课第一课的讲师,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丞从明代的“胡人献宝像”切入,在讲解中考虑了直播互动的特点,从吸引孩子们兴趣的角度,加入了很多有趣的传说,围绕“青泥珠”“水珠”等神秘的宝物故事,轻松讲解出“丝绸之路”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和公平贸易等精神。直播间另一头的乡村孩子们,也通过这些形态各异的“胡人”形象,在了解这些文物的特点和历史背景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激发了他们延续丝路辉煌的文化自豪感。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截至2018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达5354家,中国博物馆参观人数已达10.08亿人次。但很多身处偏远地区的乡村孩子却没有机会走进博物馆。一根网线、一块屏幕,正在成为乡村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由北京网络文化协会指导,陌陌科技主办的“带乡村孩子打卡丝绸之路”直播公益课,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正式启动,利用移动直播技术,邀请博物馆专家学者寓教于乐地直播讲解并与孩子们通过网络实时互动,为博物馆资源匮乏的乡村孩子提供“近距离”接触博物馆的特殊文化体验。
直播课的最后10分钟,是孩子们最活跃的提问环节,面对孩子们充满稚气而又“犀利”的问题,刘丞感慨,乡村孩子探索知识世界的积极性不比城里孩子们差,少的只是接触优质博物和美育教育资源的机会。在当下教育资源仍存在不均衡的现实下,直播是面向不同背景、文化、群体去推广普及历史文化教育很好的媒介,不仅可以突破线下课程的地域和空间局限,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还可以实时互动,实现对教学中难点问题解答的共享,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乡村孩子打开一扇窗,激发他们的文化求知欲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镇杨柳小学教师邓钟英发现孩子们在观看直播课后,更乐于表达,对知识也更加渴望,“科学家”“艺术家”“博物馆员”越来越多的成为孩子们未来的理想职业。“条件所限,这些孩子们连当地的博物馆、科学馆都没去过,更不要提去更大城市的博物馆等地方。但是网络给了这些孩子更多了解外面世界的机会。”邓钟英说。
从2018年起,由北京网络文化协会指导,陌陌科技主办的直播公益课已经完成了三学期共计30堂课,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150所乡村的数万名学生参与了直播课程。 “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讲述了汉字释源、传统音乐欣赏、对联、中国古诗等方面的知识,欣赏了昆曲和京剧等,还动手跟着非遗传承人做泥塑和剪纸。“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则邀请了10家全国顶级博物馆的老师,以一件文物讲一个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给乡村孩子的科学课”上,乡村孩子们则跟着中国科技馆、中国气象局、中国古动物馆、北京天文馆等老师们走进科学,内容涵盖了从微观生物到浩渺宇宙、从食虫植物到远古恐龙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