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是联合国大会宣布确定的首个世界国际象棋日,而在不久之前,一位国象人的新闻一度“出圈”,侯逸凡写着“四届世界棋后”“罗德学者”的履历上,又添上了“深圳大学教授”这一笔。对于26岁的她来说,人生这盘棋局似乎总是有着不止一种解法。
国象
诸多头衔之中,国际象棋棋手无疑是侯逸凡最为人熟知的标签。
“2003年进入国家队,2008年晋升‘男子国际特级大师’,2010年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棋后,并于此后三度封后。2017年,侯逸凡在比尔国际象棋节特级大师组比赛中战胜多位男子特级大师夺冠,成为该赛事历史上首位获此荣誉的女棋手。”在深圳大学的聘任仪式上,以及诸多有她出席的场合,都需要至少一段文字的长度来介绍她在国象生涯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2019年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宣布7月20日为世界国际象棋日。北京时间20日晚,美国东部时间20日上午,侯逸凡将受邀参加国象棋手、联合国及各国政府官员等代表参与的名为“国际象棋促进更好地复苏”的高级别线上活动。
“我觉得国际象棋日对国际象棋人士来说是一件利好的大事,首先当然它展示了联合国对于我们国际象棋作为一项体育项目的认可,同时也可以说是把国际象棋除了体育项目之外的定位更拓展了一些,我们这次讨论的主题就是国际象棋一些相关的社会功能的挖掘、探索与定义。”
侯逸凡说,从个人层面上讲,自己对国象的社交属性深有体会。“我最早出国参赛是9岁,那个时候无论语言还是文化背景的认同都还处在一个待萌芽的状态,但通过国象这门‘世界通用的语言’,我开始与人交流,有了多种多样的体验,并学会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悟。”
此外,国象也让她学会直面挫折。“如果是学习考试的成绩造成的挫折感,对人而言没有那么直观的冲击。但国象不一样,因为是两个人直接的对抗。”她说,“虽然也有和棋,但学棋初期,还是分胜负的可能性更大,这种培养与锻炼,对于年幼的我是很宝贵的经历。”
国象陪伴着侯逸凡5岁之后的人生,也让她受益良多。这样的情感与羁绊,也让她在2012年的决定显得有些令人出乎意料。
求学
2012年,处在职业生涯黄金年龄的侯逸凡问了自己四个问题。
“进入高校就读,是不是自己一直希望去完成、去体验的事情?”“答案是肯定的。”
“它是否会有可能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也是肯定的。”
“这个潜在影响可能出现的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竞技成绩受到影响,并且可能下滑。”
“假设这种情况发生,自己到底能不能够接受这样一个结果,以及接受这个结果之后自己还有没有能力去改变它? ”
“首先我是可以接受这个结果的。而且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一定的信心,如果我真想回来,我仍然可以……那么,为什么不去试呢?”
尝试的结果,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多了一名新生。
“国际象棋在世界各国间都很流行,希望以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多做一些事情,无论是把国际象棋向外扩展,还是将更多的资源吸引进入国际象棋。”侯逸凡说,“结合当时的自身情况,我也希望能够在本科时期去多接受一些通识教育,因此选择了国际关系。”
在北大的学习成果有目共睹,五年之后,侯逸凡获得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的罗德奖学金,以罗德学者身份进入牛津就读,这一次,她选择了公共政策专业。
“公共政策这门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是包含了经济、政治、哲学、法律、统计学、能源等等。首先我觉得会跟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比较契合,另外我觉得也更容易去多汲取到一些不同行业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知识。”侯逸凡说,“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能够对于政策的制定到出台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并且可以知道当你不是很熟悉的时候,应该去快速地了解汲取哪些有用的信息,在多元化的时代如何进行信息筛选。”
此外,除了全面的课程,牛津深厚的社交传统也让侯逸凡受益匪浅,有一个说法是,“如果你在牛津的时光都用来学习了,可能有一点点遗憾。”
在牛津,各个学院举办的宴会等场合都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罗德楼里举行的论坛讲座、学习、小组讨论等也都开拓了她的眼界。“一个非常简单的热点话题,在谈话过程中也可能会延伸到学术研究的深度。”侯逸凡说,给她印象很深的是,许多人“一直保有一种充满求知欲的状态,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跟好奇心”。
探索
“其实我自己的一个状态也是对生活怀有一颗好奇之心,愿意去探索不同的事情。或许这也体现在我的一些职业选择和规划上。”侯逸凡说。
就任深圳大学教授掀开了侯逸凡人生新的一页,她说,在深造之前,自己也一直对教育领域非常感兴趣,并且希望探索体教融合的道路,尤其是把教育跟国际象棋相结合,八年来的经历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牛津完成学业后,她回国去深圳参加比赛,与深圳棋院院长、亚洲第一位女子特级大师刘适兰探讨起高校的国象发展,“刘院长积极地鼓励我到深圳大学工作,并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在侯逸凡看来,深圳也是全国国象发展最快的城市,或许没有之一。“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这里人的理念都是比较创新的,不拒绝任何的新生事物,同时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土壤,又有我们的本土气息,所以才能够把创新跟传统相结合。而包括刘院长在内的一大批国象人才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扎根,各个区都烙下了国象的印记,自然而然整体形势就会上升。”
作为深大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侯逸凡6月已经正式入职。她介绍说,未来自己会教授国象专项的必修课。不过,她也希望探索把国际象棋跟师范学院的教育心理等项目做一些融合,让学生们去多上一些交叉课程,更好地去获取不同方面的知识。
而谈及她作为教授最想让学生们掌握的知识,侯逸凡说,是学习的方法。
“读书的经历中,与其说是我学习了不同领域的知识,倒不如说是我学会了如何学习,然后明白面对问题或挑战的时候,如何去应对。”侯逸凡说,“我也希望能够把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感悟,结合比赛的经历,总结出一套适合我们国际象棋专业学生的方法,然后通过去讲授这种方法,让他们自己能够体悟并且运用。”
“这个在下棋当中也同样适用,可能有些人是局面型棋手,有些人是战术型棋手,所以在不同局面的时候我们有不同的解招,结合自己的风格,自己对局面的理解以及对手的一些情况,找到最适合当下的这一步棋。”她说,“每个人的能力与处事方式都不同,可能在面对同一个事情的时候有不同的解法,而去解决一个问题,其实一般情况下不是唯一解的,我们需要找到的是最适合自己的方法。”